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9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96年更名为电子与通信工程系,2003年成立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2009年更名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下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1981年被确定为首批硕士点,1998年被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通信与信息工程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全国第10位,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目前学院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智能测控工程六个专业,其中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信息对抗技术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981人,硕士研究生438人,博士研究生395人。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等154人,其中院士1人、杰青2人、优青2人、百千万人才2人、新世纪人才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中国科协青托计划4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2人、黑龙江省杰青2人、黑龙江省优青8人、青年龙江学者2人。学院现有教授(研究员)6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2人,博士生导师82人、硕士生导师132人,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刘永坦教授为我国著名雷达及电子信息系统专家。学院建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学院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的教育部首批“宇航科学与技术”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成员,并参与了教育部“无线通信技术”和“信息感知技术”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

  1959年以来,学院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慧镝、中兴通讯总裁赵先明、清华大学教授任勇、航天三院院长刘尔琦、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刚等。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秉承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在各个行业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航天事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学院结合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国防及航天特色的学科方向,近五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10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超8亿元,年均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年均获授权专利100余项。研制出我国第一部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设计并实现了精确目标跟踪专用数据链系统、承担了C919大型飞机试飞重心调配系统和模拟电负荷系统的研制、参与研制了“龙江三号”试验卫星5G通信载荷、视觉导航标志灯应用于梦天实验舱,解决了国防与航天装备的多项关键技术,提高了我国国防装备的技术水平与能力,打破了国际垄断,创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通信系统品牌,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数十项。

  学院一直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秉承学校提出的“转理念、强通识、精课程、重实践、抓两化(个性化、国际化)、建组织、严评价、促发展”的八大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努力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持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来,入选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信号与系统)、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1门(电子线路基础)、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无线电探测与定位虚拟仿真实验),出版教材、专著20部。依托国防特色学科及专业建设的支撑,建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

更新时间2023年10月8日